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张飞捉周瑜故事在通俗文学中的传播兼论非小说(4)

来源:传播力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相较之下,《鼎峙春秋》与小说的关系则显得更为复杂。在《鼎峙春秋》创作完成的清乾隆年间,最早的毛评本——醉耕堂本《四大奇书第一种》已于康熙

相较之下,《鼎峙春秋》与小说的关系则显得更为复杂。在《鼎峙春秋》创作完成的清乾隆年间,最早的毛评本——醉耕堂本《四大奇书第一种》已于康熙十八年(1679)刊行并成为通行本,小说文本已经完全定型。不仅如此,经过百余年的流传,《三国志演义》小说中所叙故事,在雅俗社会的影响都已经相当深远。连《三国志演义》的评订者毛宗岗都批评“关公斩貂蝉”“张飞捉周瑜”等戏曲故事为“后人捏造之事”“此其诬也”,可见在清初的文人读者中,已经有了“小说故事”和“非小说故事”的区分。在文人读者眼中,“小说故事”的可信程度和文学地位,远远超过“非小说故事”。不过,诸如“张飞捉周瑜”这样的“非小说故事”,能够从明代流传至清初,自然说明其有能够吸引观众之处。对于《鼎峙春秋》的创作者而言,如何在已经定型的小说故事与戏曲观众的观赏趣味之间寻求平衡便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鼎峙春秋》的剧情是在小说基础上敷演而成。以涉及“三气周瑜”的相关情节为例,《鼎峙春秋》用了15出来叙述这一事件,其中第6本第8至12出对应小说第54回,第15出到第17出对应第55回,第19出到第22出对应第56回。由于《鼎峙春秋》用了15出篇幅来展示小说3回的内容,因此在进行创作时,便有大量空间可以增加细节描写和支线情节。如小说在提到孙夫人之时,仅介绍孙权“有一妹”,未言其姓名,而《鼎峙春秋》中则称其为新月公主,并补充曰其“二八年华,文兼武备,尚未适人”。[12](P449)又如小说在描写孙刘成婚时,仅言“数日之内,大排筵会,孙夫人与玄德结亲”,[1](P611)而在《鼎峙春秋》中用了整整一出描写婚宴之景(第12出)。此外,在剧中还增加了一些左慈在曹操酒宴上展现异能(第13出)、曹操派人接蔡琰返回中原(第14出)、蔡琰创作《胡笳十八拍》(第15出)、张飞捉周瑜(第22出)等情节。这些情节或在小说其他地方简要提及,或未被小说采纳,《鼎峙春秋》将它们巧妙地移植、穿插进已经定型的小说体系中,在不违背主线情节的基础上进行了小幅度改写。

《鼎峙春秋》中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改动,当与宫廷演剧的实际需要和观众喜好有关。清代宫廷的连台本戏,多与宫仪庆典相关,因此《鼎峙春秋》在涉及庆功、宴饮等情节时,都会极力铺排。此外,清宫连台本戏擅长演出宏大场面,并善于利用道具来展示演员的高超技艺。《鼎峙春秋》中也常出现此类描写,如在第6本第13出中,既有宴饮场面,又安排杂扮左慈登场,上演将枯草变为牡丹、将玉杯变为白鹤的绝技,能够给观众极大的视觉刺激。此外,宫廷演剧的观众很大一部分为后宫女眷,出于对观众群体的考虑,在以征战谋略为主线的三国戏中增加一些诸如孙夫人、蔡琰等女性角色的描写也在情理之中。而《鼎峙春秋》将“三气周瑜”的最后一环改为“张飞捉周瑜”,相较于小说所叙的周瑜退兵后被诸葛亮来信气死而言,显然更具戏剧冲突,也相当于在前后文戏之间穿插了武戏,使得剧情节奏张弛有度。也就是说,《鼎峙春秋》在叙及“张飞捉周瑜”及相关故事时,选择以小说情节为纲,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小幅增删、改写,这样在不违背小说主线故事的前提下,既能够符合表演的实际需要,又能使剧情富于变化。

这种向小说情节靠拢的趋势,在地方说唱、曲艺类别中也有所体现。这些通俗文学形式因使用方言进行表演,往往仅在某一地域内传播,相较于昆曲、京剧而言,传播空间更为狭窄,因此它们在进行改编时,会更加主动地向通俗小说靠拢。如南阳大调曲子中的《芦花荡》,其故事虽脱胎于《鼎峙春秋》,但结尾却与《鼎峙春秋》不同。大调曲子《芦花荡》结尾唱曰:“周郎不死得活命,匹马单枪回柴桑,张翼德得胜回营去,诸葛亮又订计一桩。一封信气死英雄汉,只因为讨取荆州一命亡。这本是三气周瑜一段事,这位卧龙公柴桑口吊孝又假哭一场。”[21](P287)可知周瑜在芦花荡和张飞交手后,并未被其气死,而是在战败回营后读到诸葛亮的书信才一命呜呼,与小说中的描写一致,可见这是曲词作者根据小说情节而进行的改动。

又如张国良整理的苏州评话剧本《三气周瑜》,有关“张飞捉周瑜”的情节发展也与《鼎峙春秋》一致,但在写到“张飞捉周瑜”的具体细节时,便开始向小说靠近。小说第57回写周瑜旧伤复发坠马,被救回营中,听手下回报“玄德、孔明在前山顶上饮酒取乐”,[1](P634)此段不见于《鼎峙春秋》,但在《三气周瑜》中却用了大量篇幅描写此事,作为“张飞捉周瑜”的铺垫。不仅如此,《三气周瑜》在讲述“张飞捉周瑜”时,也反复强调诸葛亮在其中起到的主导作用。作者先安排诸葛亮在芦花荡内操琴,周瑜听到后心想:“不如去访访他,乘机将他们君臣擒下了。”[22](P239)作者安排诸葛亮设计将周瑜引入芦花荡,说明《三气周瑜》中主导故事发展的人物从张飞变成了诸葛亮。而在“张飞捉周瑜”之后,作者又安排张飞俘虏周瑜并将其带回荆州,诸葛亮释放周瑜,在其回营后安排张飞前去送信,信中内容则与小说完全一致,周瑜读信之后才慨叹“既生瑜,何生亮”而死。这几处改动显然也是以小说情节为蓝本的。南阳大调曲子与苏州评话中的这些改动,恰是民间通俗文学主动与小说情节同化的表现,也能愈发显示出通俗小说在通俗小说各文体传播中的权威地位。

文章来源:《传播力研究》 网址: http://www.cblyjzz.cn/qikandaodu/2021/0611/1500.html



上一篇:互联网视域下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优化再思考
下一篇:从流行到受阻斯蒂芬金作品的跨文化传播

传播力研究投稿 | 传播力研究编辑部| 传播力研究版面费 | 传播力研究论文发表 | 传播力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传播力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