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非遗戏曲走出去译介研究述评

来源:传播力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成为最能彰显民族属性和民族价值的元素,是国际交往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那些历经时间检验后留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成为最能彰显民族属性和民族价值的元素,是国际交往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那些历经时间检验后留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大力提倡文化“走出去”战略,加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变得愈发重要。

一、非遗戏曲译介研究的重要性

中国文化“走出去”一方面指通过文化交流等形式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念、文化形态,一方面指国际贸易中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等的出口[1]。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国际文化贸易方面,不论是文化理念、文化符号,还是文化产品、文化服务,都存在比较严重的认知逆差,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是零碎的、肤浅的、片面的,甚至是带有偏见的。只有通过中国文化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沟通,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文化,他们才能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进而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利用文化影响力来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许钧认为,“一个国家内部的发展与国际地位的奠定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文化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无论输入还是输出,在我们看来首先是一个翻译问题”[2]。黄友义认为,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能走出多远、走出多少,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翻译工作的质量[3]。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在其他文化世界中的传递。翻译能够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各种文化共同发展,提高不同文化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水平。

而最能综合体现中国文化的莫过于中国戏曲。中国戏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昆曲、粤剧、藏戏等已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剧、豫剧、川剧、晋剧、评剧、秦腔、河北梆子、黄梅戏、华阴老腔等传统戏曲被列入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传统戏曲的翻译与传播不仅能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而且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提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性,提高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和话语权。非遗戏曲译介研究主要指非遗戏曲翻译与传播研究,本文旨在搜集并统计非遗戏曲译介研究的相关文献,梳理其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为非遗戏曲“走出去”译介活动提供借鉴,以促进非遗戏曲的有效传播。

二、翻译与传播研究

翻译是传播文化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但是有关翻译与传播的研究总体数量不多,受关注程度不够高,以“翻译”和“传播”为篇名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共检索到论文1125 篇,其中CSSCI 来源期刊论文221 篇,发文总体趋势如下图:

图1:中国知网期刊论文发文量总体趋势

由图1 可见,在2003 年以前,翻译与传播研究每年的发文量不足10 篇,2002 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所作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提到: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随后的2003 年,翻译与传播研究发文量第一次达到两位数,10 篇。2003 年至2014 年,发文量开始逐年递增,到2008 年出现一个小高峰,年度发文量达44 篇,而后小幅下降,之后又开始逐年递增,但这一段时间年度发文量都在100 篇以下。2015 年开始,年度发文量突破100 篇。2015 年至2019年呈波动增长,峰值出现在2018年,年度发文量为141篇。总体而言,翻译与传播研究年度发文量不多,受关注程度不够高。

图2:中国知网期刊论文主题分布

由图2 可见,关于翻译与传播的研究期刊,论文主题以“文化传播”居多,发文量达到130 篇,紧跟其后的主题是“翻译策略”,发文量为104。其他主题词都可以归类到“文化传播”与“翻译策略”两类,如“跨文化传播”“对外传播”“文化对外传播”“国际传播”“传播效果”等等都可归类到“文化传播”,“外宣翻译”“英译本”“中译英”“翻译方法”“字幕翻译”“翻译过程”“典籍翻译”“异化翻译”等等都可归类到“翻译策略”。

三、中国传统戏曲译介研究

国内外研究者在中国传统戏剧译介研究方面,更多的是关注“译”而非“介”。国内传统戏曲译介研究方面当首推杨宪益和戴乃迭、汪榕培等翻译大家。杨宪益夫妇翻译过京剧《打渔杀家》《白蛇传》、川剧《柳荫记》《临江亭》、昆曲《十五贯》、评剧《秦香莲》、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汪榕培翻译过昆曲《牡丹亭》《邯郸记》《长生殿》等,结集出版汉英对照版《昆曲精华》。就戏曲翻译研究而言,周福娟、党争胜、余郑璟、曹广涛、王巧英、朱忠焰、张琳琳、马会娟、马东敏、朱芳、黄庆欢等学者主要关注京剧、昆曲、川剧等受众群体较多的戏曲英译。例如,党争胜以《西厢记》中《哭宴》一折戏为例,从音韵调整、形式构建、意境营造、词汇筛选、修辞对应等方面对许渊冲译本进行赏析,认为该译本为翻译精品中的精品,充分体现了许氏“三美”标准[4]。曹广涛评价了英美京剧译者基于演出视角的京剧英译和英语京剧实践,认为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戏剧翻译的重点应是文学翻译和演出字幕的英译[5]。马会娟认为,英译《王宝川》在20 世纪30 年代英语世界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主要归于译者将中国京剧改编为适合西方舞台演出的英文话剧、巧妙的广告宣传以及赞助人的大力扶持、恰当的文化翻译策略[6]。黄庆欢经过访谈发现,夏威夷大学魏莉莎教授主张京剧剧本翻译在准确传达文本含义及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应重视唱词及韵白的音乐美、结构上的形式美[7]。朱芳从京剧的艺术特征入手,分析当前京剧翻译存在的传统文化失衡问题,提出归化与异化并重、可读性与可演性并行、直译与意译法并举的翻译策略[8]。

文章来源:《传播力研究》 网址: http://www.cblyjzz.cn/qikandaodu/2021/0303/731.html



上一篇:自媒体时代下我国街头极限健身运动的网络传播
下一篇:新媒体视域下的机遇与困境论戏剧艺术与新媒体

传播力研究投稿 | 传播力研究编辑部| 传播力研究版面费 | 传播力研究论文发表 | 传播力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传播力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